金融傳銷喬裝民間借貸蠱惑投資人 告贏官司難獲賠償
近年來,民間融資市場相對火爆,各類非法投融資事件屢有發(fā)生。其中,金融傳銷更是花樣不斷,“包裝”也更具欺騙性。江東法院最新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1年該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為524起,到2013年已上升為629起。其中,以民間借貸糾紛表象牽出金融傳銷實質(zhì)的并非個案。
“包裝”更加隱蔽
錢某在朋友介紹下得知了一個民間理財項目,通過把錢借給別人進行資本運作來獲得高額利息。眼看朋友“賺”了不少,錢某也試著投了50萬元。很快,他的賬戶上收獲一大筆“利息”。事后,朋友悄悄對他說,多拉幾個人會有“回扣”。心知肚明的錢某便開始游說親戚朋友加入。不料去年8月,一夜之間對方“人去樓空”,連本金都化為烏有。江東法院雖然判決對方還錢,無奈人找不到,難以執(zhí)行。
“這樣的借貸,實質(zhì)上就是金融傳銷。近年來,披著‘資本運作’外衣的金融傳銷越來越多,花樣不斷翻新,手段也更加隱蔽?!苯瓥|法院法官說,金融傳銷組織宣傳的“資本運作”,有的以政府支持為借口,有的營造新的投資模式,有的在虛擬網(wǎng)絡中實施傳銷欺詐等,“尤其是政府頭銜、專家指導等字眼,對市民來講很具迷惑性”。
而且,從甬上法院受理的金融傳銷案件來看,參與者已從以鄉(xiāng)鎮(zhèn)居民、失業(yè)人員為主變?yōu)橛蟹€(wěn)定職業(yè)的中高收入者,如公務員、老板、白領、各界名人等,其中不乏曾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退休人員。
天上不會掉餡餅
金融傳銷的頻繁出現(xiàn),與民間資本難尋出路有關。但是無論打著什么旗號,都脫不了傳銷的本質(zhì)。那么,市民朋友該如何識別呢?
“首先要知曉金融傳銷的運作方式?!狈山缛耸糠治?,從目前各地受理的案例來看,金融傳銷的運作方式通常以組織者或“專家”的各種演講開始,隨后借由“人傳人”,短時間內(nèi)宣揚獨特的“理財概念”。然后引誘投資者加入,前期參與者通常能獲得可觀“回報”,但往往只存在于虛擬賬戶上。
同時,還可以通過金融傳銷的幾個明顯特征來加以識別:通常沒有實體產(chǎn)品,要繳納各種名目的“加盟費”,需要靠發(fā)展下線來獲利。與傳統(tǒng)的傳銷活動相比,金融傳銷由于加盟費數(shù)額大,提成高,發(fā)展較少的“下線”和層級就能牟取暴利;每逢內(nèi)部有人“升級”,通常會宴請所有“下線”,使得新加盟者更感到“學習有榜樣,事業(yè)有奔頭”。
“歸根到底,花樣翻新的金融傳銷背后,總是有某些人‘快速發(fā)財、一夜暴富’的幻想?!狈ü偬嵝眩M忻裨谕顿Y時擦亮眼睛,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