銷量刷手,正在締造直播電商的“虛假盛世”
刷單:精心編織“皇帝的新衣”
前兩天,董明珠由于三次直播的成交數額差距過大,被懷疑讓經銷商替其刷單,一時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。
關于董小姐究竟有沒有刷單,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好下定論。但這場輿論風波,讓刷單這一行為再次進入了公眾視線,并與當下最熱門的直播聯系了起來。
刷單,其實從電子商務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相伴而生。更夸張一點說,線下門店自古有之的“托兒”都可以看做是刷手的前身。十多年前電商圈流行一句話:“十個賣家九個刷,還有一個做批發(fā)”,足以說明賣家刷單行為之普遍。
近年來,隨著法律法規(guī)的完善,各大電商平臺加大了對刷單的“圍剿”力度,但依舊屢禁不止。而漸漸流行開來的電商直播,則為刷手們提供了新的生存土壤。
電商直播的刷單分為兩種:刷人氣和刷銷量。
刷人氣,就是刷觀看人數。觀看人數不像成交量一樣藏在后臺里,它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、實時更新的數據,因此也最能反映直播間的人氣。電視劇里賣藝的常喊“有錢的捧個錢場,沒錢的捧個人場”,他們就是專門捧人場的。
由于每個平臺統(tǒng)計人數的機制和防范措施不同,刷人氣的價格也不一樣。從某刷單機構客服處得知,某新興直播平臺的觀眾價格為40元/100個左右,而某老牌電商平臺則為120元10000個左右。與能得到的回報相比,這筆投入不算太貴。
如果說刷人氣只是充充門面,刷銷量就是實打實的刷單了。平臺一般不會幫主播造假,因此最后統(tǒng)計出來的成交量還要靠刷單來實現,而成交量則是主播帶貨能力最有力的證明。
比如,近期某獨角獸企業(yè)聯合某網紅主播組織了一場扶貧公益直播,幫助銷售當地農產品等,交易額約為45萬。但據知情人士透露,其真實銷售額僅10萬元,剩余35萬是為了“面子工程”,刷單占比達78%。
你所看到的電商直播“盛世”,就是這么被千千萬萬刷手造出來的。
為什么要刷單?
電影《讓子彈飛》中,湯師爺給張麻子介紹鵝城的財富密碼:募集資金剿匪,先讓豪紳捐錢,百姓才跟著捐錢。錢到手后,豪紳的錢如數奉還,百姓的錢三七分賬。
刷單的致富原理,正與電影中所說的如出一轍。增加信任,是刷單的首要目的。消費者往往有從眾心理,覺得買的人多的一定是好東西,客流量大的一定是好的店。因此有了刷單的銷量基礎,跟風者便會蜂擁而入,爆款商品也就此產生。
一旦一個門類里有一家店鋪刷了單,其他店鋪也就被迫跟著刷單。你不刷,你的排名就沒別人高,消費者就看不到,銷量就會越來越差,所以你要么舉報,要么跟著刷。可以說,刷單這種惡性競爭方式拉高了整個行業(yè)的經營成本,也拉低了道德的下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