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newsmedialist.com/blog/bid150/
“節(jié)飲食”的重點在一個“節(jié)”字上。可能有人會問“節(jié)”是什么意思,是少吃點還是多吃點呢?其實飲食量的多少,只是“節(jié)飲食”的一個方面。
從中醫(yī)上來說,“節(jié)飲食”其實應該包含兩個方面:一方面是不要過饑過飽,過饑不好,過飽也不好;另一方面還包括中醫(yī)里的一個基本概念,叫四氣五味。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闡述“節(jié)飲食”的原則。
食物的四氣與五味
四氣五味是什么概念呢?中醫(yī)把食物從屬性上分成“寒熱溫涼”四氣,還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“酸苦甘辛咸”五味。之前我講過人體五臟體系的一個模型圖,在這個模型圖里,我也講過五味,而且是說五味入五臟。那么,除了要節(jié)制自己的飲食,使自己不要過饑過飽外,還要注意四氣五味的調(diào)養(yǎng)。
關于氣與味的概念,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例子。比如說,今年剛剛下來的龍井茶,主要是要它的氣,就是要它芬芳的氣味,但是如果把龍井茶用開水煮1個小時,茶還能喝嗎,它芬芳的氣味早已沒有了。
如果中藥沒有經(jīng)過煎煮,而是把中藥直接放在蒸鍋里去蒸,那么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來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要根據(jù)氣與味的原則來注意一些事項。比如說,中醫(yī)對食療方面非常講究,它首先講的就是氣和味搭配的概念,然后講的是食物之間搭配的合理性。
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里有這樣一句話,對我們的飲食給出了一個原則上的指導,即“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”。什么是“形不足”?“形不足”就是指一個人的體質(zhì)已經(jīng)非常弱了,比如說久病在床、瀕臨死亡等?!靶尾蛔阏?,溫之以氣”是什么意思?我們可以這樣理解,比如說一個人已經(jīng)到了生命的盡頭,而這時候,給他煮一點參湯,用東北的野山參,這樣補氣非常有效,就可以延長他的生命。我和一些老中醫(yī)大夫在一起探討的時候,曾經(jīng)說起野山參究竟有什么作用。他們給我講過一個笑話:從前有一個老爺子病??煅蕷饬耍膬鹤佣酥鴧s到床前,說:“老爺子您張張嘴,這是千年人參熬的湯,您趕快喝兩口?!焙攘藘煽冢蠣斪有蚜?,兒子趕緊問:“老爺子,家里邊您的那些財寶都擱在哪兒了?”等老爺子把這些財寶藏的地方說出來后,又咽氣了。雖然這是玩笑之談,但是也說出了山參的補氣作用。補氣主要是補虛,就是體質(zhì)比較虛弱的人,靠氣來補。
味又是什么呢?就是通過長時間的煎熬、煎煮,把食物里最精華的一些東西保留下來,這些東西是補精血的,按中醫(yī)的說法也就是滋陰的。比如說,我們吃的大餐里,像鮑魚、海參等,像這類東西它本身就是藥。而鮑魚和海參一定要長時間地煎熬,而且要用高湯,如果沒有好湯去調(diào)味兒,它的味道就出不來。這些食材都要長時間地熬才行。
食物的養(yǎng)生特性
有一本醫(yī)書叫《溫病條辨》,是清代的名醫(yī)吳鞠通所寫的,他就把海參、鮑魚等作為一個滋補的材料寫進去了,認為這些都是食療非常好的材料。《溫病條辨》是中醫(yī)的經(jīng)典著作,這本書中作為藥物來用的食物,為數(shù)不少,粗略統(tǒng)計有七八十種之多,其中包括谷類、果類、獸類、禽類、菜類等。按照中醫(yī)溫?。ㄍ飧胁。┑恼f法,有外感初起,邪熱傷津直至病后,飲食調(diào)養(yǎng)、運用也甚為巧妙。一味食物,因其干鮮不同,其效用也是有別的。比如說,經(jīng)常見到的荷葉、鮮荷葉與干荷葉的揮發(fā)性就不一樣,因此,夏季暑熱之時,以鮮荷葉熬粥取其芳香之性,才可透邪外出,而干品自然沒有這樣好的功效。再比如說,經(jīng)常服食的姜,關于姜的食用是比較早的?!墩撜Z》中就有孔子“不撤姜食”的記載??芍缭趦汕Ф嗄昵?,姜就已用于食物中。而且在很早以前,姜就被用于藥用。
《溫病條辨》中關于姜的藥用就有六種形式之多,如生姜辛溫,北方民間習俗用于受寒風、冷雨之后以姜、糖沖沸水以御寒,從而防止外感的發(fā)生;而桂枝湯解肌表的作用,更是少不了生姜的辛溫發(fā)散之性。生姜還有中和之力,如民間食用螃蟹時要以姜、醋作為作料,這便是借用生姜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;姜還可輔助陽氣,如《溫病條辨》中的露姜飲,即以人參之甘合于生姜之溫,以輔助陽氣。順便提一句,南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時候要放些紫蘇葉的,也是取紫蘇辛溫之性,解螃蟹寒性的。
果實入藥也是比較久遠的,其用法與食并無大異。如山楂酸甘微溫,具有消積化食的作用,并能化淤,單獨服食可以治療食積,與麥芽、神曲合用則效果更好,習慣上我們將這三味統(tǒng)稱為“三仙”,且在當今臨床上極為常用,尤其是普遍用于小兒停食積滯,效果頗佳。其實這種用法在民間也廣為傳用。